預制菜之爭,本質上是生態鏈的爭奪戰。是美食、平臺、產品與用戶的重構與再造,是基于物聯網衍生的新業態。
為什么十幾年前很少有人提到預制菜,而現在很多企業把預制菜當成新賽道?
當消費者達到一定的經濟收入,在快節奏的生活中,更愿意減少在家烹飪的時間,通過半成品食物來烹飪有營養價值的美食。這也是消費升級、品質生活加持下預制菜進入規模擴張的基礎條件。
預制菜這條賽道目前涌入很多玩家,但綜合分析,海爾食聯網以及美團優勢明顯,或有望成為行業龍頭。
為什么是這兩家企業?
第一,海爾食聯網構建行業最大食聯生態,,這是真正的大數據共享主義。
海爾的優勢在于第一個搭建食聯網平臺,通過各方生態資源,真正實現幫助商戶與用戶的對接,通過科技賦能,實現商戶與用戶的價值最大化;诤柺陈摼W平臺,完成從生產終端到銷售終端的全鏈業務。
海爾進入預制食品業有三個優勢:
海爾連續多年全球冰箱銷量第一,更懂用戶對美食的選擇。海爾冰箱連續多年全球銷量第一,更了解用戶對食物保鮮、食用以及存儲偏好。海爾打造的全球第一個場景生態品牌三翼鳥,對于智慧廚房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和用戶洞察,這是發力預制菜的必備條件。
跨界打造生態鏈滿足了用戶需求。
海爾食聯網這種新型業態模式整合了健康、食品、生鮮、烹飪、家裝、物流等12大行業,超千家資源方達成合作。
對用戶,海爾食聯網真正實現“一鍵烹飪”,給消費者帶來更加便捷、高品質的生活方式,將用戶從廚房里、灶臺邊解放,有更多的時間享受生活。
從需求端看,在海爾食聯網平臺需求隨時可以提出來。例如,用戶只需一鍵下單,剁椒魚頭、脆皮乳鴿等美味的預制菜就可配送到家,只需一鍵烹飪就能享用美味?梢哉f,增長的不僅是預制菜品的數量,更是挖掘的用戶需求。
供應鏈價值放大滿足了商戶需求。
對商戶,依托海爾智家體驗云平臺,海爾食聯網開創出新的商業模式,與生態方共建生態、共創共贏,實現生態品牌引領。
從目前預制菜發展來看,區域性的預制菜已有很多,但全國性預制食品寡頭還未形成。其核心點必須擁有廣泛的用戶基礎和完善的供應鏈。
海爾食聯網的建立,打通了預制食品在用戶需求和供應鏈的痛點,提供了很好的接入口。
從供應鏈看,預制菜需要依靠強大的供應鏈以及冷鏈體系,受此影響,區域性的預制菜只能選擇在部分店鋪進行銷售,這無疑增加了銷售成本和物流成本。另一方面,目前預制菜參與者眾多,但行業集中度低、規模以上企業較少。比如,做小酥肉、梅菜扣肉、佛跳墻等美食,但這些企業還不具備全國推廣的渠道建設能力。海爾食聯網平臺提供的全流程服務,能夠一站式解決廠家痛點問題。
據相關數據顯示,已有12大行業千余家生態資源方入駐海爾食聯網平臺,實現了從產品養殖、加工、包裝、運輸,到最終制作的全流程覆蓋,打通了食物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生態。
數據顯示,2021年春節,海爾食聯網有超過12萬道年夜飯菜品呈現在用戶餐桌上,而到了2022年春節,這一數據已攀升至了20萬道。
第二,美團手握餐飲企業和用戶資源,在預制菜行業有潛在的優勢。
美團有餐飲業終端商戶優勢。作為最大的外賣平臺,他們更了解用戶的偏好。一直以來,餐飲企業是預制菜行業的主力軍,其核心模式在于,餐飲企業與食品工廠合作研發產品,然后借助線上線下渠道資源,快速推向市場。
首先,美團作為外賣行業領頭羊,吸引了眾多餐飲企業聚集。通常情況下,生產預制菜的企業主要是兩種銷售渠道,一種是B端,包括餐飲企業和大企業內部餐廳食堂;另一種是通過賣場直接向用戶銷售。美團旗下擁有眾多餐飲合作伙伴,一旦美團打通預制食品的生態鏈,則有望借助現有渠道迅速輻射。
比如美團買菜的“象大廚”X“必吃榜”專區,就給出了很好的范本。
該專區由美團買菜自營品牌“象大廚”聯合大眾點評“必吃榜”共同推出,將聚合必吃榜、老字號等餐飲品牌,為用戶提供佳節親友共享美食。除此之外,美團買菜還聯合外賣平臺合作商家,一起深耕預制菜品的研發。其中,快手菜、輕糖烘焙、秘制鹵味等系列都已成為眾多一線城市消費者的日常購買產品。
同時,美團買菜聯手平臺旗下合作的優質餐飲企業,比如眉州東坡、陶陶居、廣州酒家等餐廳品牌出品的聯合預制菜。據悉,新雅、三珍齋、西區老大房、聚春園等中華老字號也將與美團買菜象大廚合作,開啟預制菜中的“新國潮”。
其次,美團深耕外賣市場多年,更了解用戶的偏好。預制菜火起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,在于菜系口味能更好的迎合消費者,而菜系推陳出新,是需要用戶口碑的數據進行反饋。
這意味著,如果美團后期全面發力預制食品,可以將平臺長久積累的用戶偏好數據,進行全面分析。無論是對其合作的餐飲企業,還是自主研發菜品,將會大大提高研發效率。
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,2021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為3459億元,每年復合增長率將高達20%。至2023年,中國預制菜規模將達到5156億元。
除海爾、美團以外,目前金龍魚、三全食品、安井食品等多家上市公司已經切入預制菜市場。由此可見,伴隨著消費升級,預制食品作為速食消費的細分賽道將會打開更廣闊的空間。
文章內容僅供閱讀,不構成投資建議,請謹慎對待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